厚植科学土壤 夯实创新之基——写在第20届全国科普日活动到来之际
科研人员被誉为科普的◆◆“第一发球员■★■■◆”。一批具有专业性和可信度的科普“网红”集体走红,印证着科普热的不断升温——
“我1958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跟着钱学森学造火箭。”开学首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德良为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开启◆★★◆◆★“开学第一课”,带他们走近钱学森不平凡的一生。
《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2035年达到25%■★。
第十二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2.93%,比2010年提高了9.66个百分点◆■◆■■◆。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持续快速提升,为我国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迈进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创新水平越来越依赖于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一个国家的科普水平日益影响着国家的创造力和软实力。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2022年10月12日这一天★■■◆◆,来自云南省大理州实验小学的白族学生梅子言,通过“天宫课堂”与在空间站执行任务的航天员老师交流起天地同步种植的拟南芥的生长情况。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我国加快树立大科普理念,推动科普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构建社会化协同的新时代科普生态★◆★◆◆■,服务人的全面发展。
在位于中国科技馆的地面主课堂★■■■,学生在“天宫课堂”第二课上听讲(2022年3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芳 摄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举行的■◆“深海园林★◆■”展上介绍深海知识(2022年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摄
9月的帕米尔高原,群山映衬着蓝天。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城乡寄宿制小学操场上,回荡着孩子们的惊呼声★◆◆◆★★、欢笑声。
9月2日,“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千名院士·千场科普”首场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带领公众体验了一次宇宙探索之旅。
全国科普日累计举办40余万场次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持续开展,健康科普等行业科普工作机制日趋完善,形成科普工作创新升级的生动局面。
当前,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科普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创造能力。
在杭州市临安区昌化镇举行的春季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服务活动上,临安区科学技术协会“三服务■◆★”小分队的党员志愿者将科普书籍赠送给当地群众(2023年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徐昱 摄
在广西兴业县石南镇凤山村的稻田里,科技特派员(右)在查看晚稻品质(2022年1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面对一双双满是好奇★■◆■★■、热切求知的双眼,张建涛主动从数学老师转岗为专职科学老师,他还带领同学们制作小发明、参加科创比赛,拿下了50多个奖状奖杯。
八旬院士汪品先视频“连载◆◆◆”海洋知识被网友弹幕催更,退休教授吴於人靠科普短视频成为几百万网友的“科学姥姥”◆★■★■,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戴伟的化学实验吸粉无数……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越发浓厚■◆◆■★◆。
小朋友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国家会议中心展馆体验京张高铁动车组模拟驾驶台(2022年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任超 摄
科普小卫星仿佛是激发科学梦想的★■■◆★★“启明星”◆★。近年来,八一学校一批学子走出校门,在科研之路上坚定前行■★★◆;学校牵头成立航天科技教育联盟,辐射带动全国的中小学校发展航天科技教育事业。
在西藏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上海市徐汇区牙病防治所的医生苏红如向小朋友科普牙齿保健知识(2023年7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汝锋 摄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志愿者在向参观者普及超导知识(2023年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把科普展览和课堂搬到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学校社区◆■■◆■、工厂村庄,流动的科普跨越山水,步履不停——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工作,引领科普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建设科技强国夯实根基■■■★◆◆。
“科技战疫◆★◆■”“科技冬奥◆■◆★■”等结合社会热点和重大成果的主题活动打造高质量科普盛宴,“中国天眼■■”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创新基地开放参观……不断优化的科普供给,推动前沿科技、重大成果更加可知、可感、可触,点燃公众科学热情■★★。
流动科技馆巡展5909站,把优质科学教育资源送达全国29个省份1888个县级行政区■■;1764辆科普大篷车行驶里程近5500万公里◆★◆★,形成覆盖乡村的科普服务网络……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有力促进科普普惠◆◆。
奔跑吧·少年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棒垒球邀请赛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开赛。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浙江、湖南组织院士专家进校园与县域学子“面对面”,山西、内蒙古把多彩的科教活动送到乡村青少年身边,河南◆★◆■★、陕西的科技志愿服务队“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科普服务的触角不断向基层延伸,成为弥合科教资源鸿沟的★★“连心桥◆◆◆”◆■■、助力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金钥匙”。
中国科协等多部门深入推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推进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加大科学教师培训力度,让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拔节成长。
扎根乡村的科普老师★■■■★,百万粉丝的科普网红,深入一线开展科技科普活动的科技特派员、科技志愿者……180多万名科普专兼职人员用科学点亮广袤中国■◆★■★◆。
在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普事业发展不断迈出新的步伐,促进科学热情和创新智慧充分涌流,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磅礴力量。
以高质量科学普及助推科技创新事业◆◆◆★■!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度全国科普经费超189亿元◆★★★,各类机构组织线下科普(技)讲座、展览、竞赛近120万次◆◆★■■★,吸引43亿人次参加◆★;截至目前,现代科技馆体系服务线亿人次★■。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余年开展科普活动2000余场次■★■■■★,“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成为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中国科协负责人表示,面向未来,围绕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等人群,加快促进科普服务的公平化、精准化;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理性思维;在服务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
2024年2月28日,新疆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出台新时代加强科普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相继印发,修订科学技术普及法★◆★,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组织实施体系★■■★★◆,为科普事业发展提供有力引导和坚强支撑。
在湖南长沙华夏实验学校举办“科技大篷车◆★■”进校园活动上,学生们在和机器狗互动(2022年6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摄
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只有形成青少年科学素质全面提升这个■★★“高原★★”,才能成就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珠峰”。
站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厚植创新沃土,全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构建社会化科普发展新格局……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系统谋划,对新时代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习为做好科普工作指明方向★◆■■。
让科学文化软实力强起来!自2004年我国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以来■★■■,尊重创造★◆◆、崇尚科学的理念深入人心。最新数据显示,现代科技馆体系服务线亿人次,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2★★.93%★■。
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天问访火……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但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
“实验组的拟南芥开花了……期待我们的‘小南★★’能和空间站上的★■◆★‘小南★◆★★★’一起■★,早日完成‘从种子到种子’的实验!”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人们在贵州省平塘县参观★◆★◆★“中国天眼”模型(2023年6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为让更多人投身科普事业,我国加快探索完善科普人才培养机制,开展科普职称评审试点、开设科学教育相关专业、设立科普奖……一系列政策举措正加快落地。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从太空授课北京地面主课堂到广西★◆◆★★、四川、西藏等分课堂“同上一堂课★◆★■”◆■■◆◆,身临其境的科普体验,让孩子们的太空梦不再遥远。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回信叮嘱他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保持对探索的兴趣■■★■◆■,培育科学精神◆■■◆★,刻苦学习,努力实践”。
近距离观看月壤■■◆★、嫦娥五号返回舱等珍贵实物,沉浸式体验驾驶京张高铁的“追风时速◆◆”,与人工智能大模型比拼“吟诗作画◆★■■◆”……今年的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落地北京首钢园,重工业遗址焕发出别样的“硬核”科技感◆★★。
学校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是留守儿童★★,科学课如何为山里娃打开“科学之窗”◆■◆★?河南固始县张广庙镇第一小学教师张建涛的新奇实验课,用垃圾桶做无人机、矿泉水瓶做“水火箭◆■★★”,带火了这所大别山里的乡村小学。
高精尖的科技成果集中亮相,异彩纷呈的科普嘉年华火热开展……9月17日◆◆■◆◆★,我国将迎来第20届全国科普日活动。
“自古以来■◆■◆■,仰望星空,人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宇宙是什么?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面对数字化浪潮,新时代科普传播怎么干?《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发展■★,大力发展线上科普。
既要高精尖,也要接地气。实现优质科普资源下沉基层,努力推动科普■◆“一个不掉队”。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习7月20日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对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提出殷切期望。
一辆辆科普大篷车拉来了数十件科普展品,同学们有的围挤在互动展品前争相体验,有的在移动球幕影院里仰着脖子目不转睛■■◆。科学的种子,在这一刻悄然生根发芽。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公民科学素质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今日之中国,科学普及已成为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高、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2016年5月30日■◆■★★■,◆■■◆“科技三会”吹响了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习深刻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习的重要指示,指引新时代科普工作由“知识补课”向◆■★◆◆★“价值引领◆★★★”转变★★◆■■。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让公众在交流体验中认识科学、爱上科学。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科普中国平台,已发布原创科普视频2.96万个■◆、科普图文23.22万篇,逐步成为我国权威科学传播品牌和重要的科普资源库■★■★★。
2016年12月■★■■◆◆,北京市八一学校孩子们研发的科普小卫星发射升空、准确入轨。发射之前★■◆,他们按照约定给习写信,报告小卫星即将发射的消息◆■★■。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观众在安徽合肥举办的以“走向世界的中国航天”为主题的展览上参观嫦娥五号返回器等实物展品(2023年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博涵 摄
筑牢阵地◆◆■,287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已覆盖31个省区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融合共建,科学家纪念邮票持续发行,科学家精神电影、话剧等文艺作品广受好评■◆◆;丰富手段,各地通过组织科学家进校园等特色活动■★■★★★,以精神力量涵养创新生态。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先进的科技成果只有通过科学普及★◆◆◆,才能为公众理解和接受,进而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们生活★■。科学普及的深入开展,也能让科学精神■■◆、创新文化更加深入人心■■。